在黄梅县,有一支由36名普通人组成的民间救援队伍——黄梅县蓝天救援队,用十年坚守与无私奉献,书写了一段感人的公益传奇。
凡人英雄:用担当筑起安全堤坝
这支队伍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在蓝天,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生命的守护者。队员洪建芳、涂林锋曾向老板请假,从深圳、广东赶回,参与守护端午节龙船展演现场安全,危急时刻成功救下被挤向河道的孩童;曾经的退伍军人、现任村干部张欣欣,是救援骨干,为尽快提升救援水平,他放弃周末休息刻苦训练,炎热天气下脖颈晒脱皮也浑然不觉;老大姐余永平心系队友平安,虽无法参加一线救援,却总默默为出勤队友煮红鸡蛋、缝制平安符传递温暖。无论酷暑寒冬,队员们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救援技能训练:39℃高温下练翻艇自救,寒冬深夜练绳索救援。他们的身影还出现在五祖栈道清障、失踪人员搜寻等“隐形守护”现场。
据统计,2020年以来,队伍累计执行紧急任务1000余次,总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
硬核成长:从零起步到3A劲旅
公益救援组织的兴起,缘起2008年汶川地震。被当时蓝天救援队事迹触动的胡国英,在湖北蓝天救援督导官支持下,于2016年牵头组建黄梅蓝天救援队。专业装备是守护生命的底气。“起步时啥都没有。第一次下水救援我们用的还是泡沫板……”黄梅县救援协会主席、蓝天救援队党支部书记胡国英回忆道。十年间,通过队员自筹和社会捐赠,队伍装备实现质的飞跃:拥有8艘救援艇、进口声呐设备、12套急流救援浮力马甲、12套绳索套装,以及黄梅县首台民间AED急救设备。该队已连续8年通过政府应急能力考核,2023年获评省级3A级社团组织。
防救并举:“生命竹竿”织就安全网
在黄梅蓝天救援队看来,“没有救援就是最好的救援”。为筑牢防灾减灾源头,他们与县科协、红十字会联合开展“进社区、进校园”安全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宣讲,深入25所学校、14个社区,使超1万名师生掌握心肺复苏技能。2022年,在县应急管理局领导下,救援队在城区重点水域投放了560根贴着反光标识的“防溺救援杆”。
政社协同:高效救援的“黄梅解法”
高效救援的背后,是成熟的政社协同机制。县应急管理局对救援任务统筹调度;公安、消防部门与其联动,建立7大应急联防网格;社会资源(队员自筹装备)与政府支持(补贴耗材)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出“听从指挥,来之能战”的黄梅蓝天救援队。2020年防疫抗疫关键期,队伍全力配合政府,组织队员连续出勤58天,完成千余吨物资转运和300个重点点位的消杀任务。
2025年6月18日全县综合应急演练中,黄梅蓝天救援队派出20名队员,与应急、消防部门协同完成高难度水域救援,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治冶称赞其为“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巾帼力量:温柔守护撑起半边天
在黄梅蓝天救援队,女性队员占据半壁江山,是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书记胡国英在袁山山体滑坡救援中身先士卒,连续奋战30小时;秘书长李霞是安全宣讲员,安全救护和防溺水宣讲是她的专长;后台值班员则负责信息发布、回传与整理,精心记录救援队的“十二时辰”。2024年12月,全市首个救援队妇委会在此成立。县妇联主席王志娟评价道:“她们用细腻守护生命。”
黄梅县蓝天救援队队长张灿炜说:“我们蓝天人不是英雄,脱下队服,他们是普通的职工、村干部、个体户……但穿上‘闪电蓝’,他们就是生命的卫士!”
在黄梅的江河山川间,那抹“闪电蓝”已成为比阳光更耀眼的生命坐标。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公益初心,砥砺前行,守护更多人的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