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伏”,上蒸下煮。大地进入“高温烧烤”模式。我市各地蔬菜大棚农户也迎来一年之中绿色技术管控的关键时期,各地大棚农户们正抢抓有时节,进行高温闷棚作业。 高温闷棚,是一项“太阳能消毒+热闷处理”的农事,是利用盛夏高温天气,通过封闭大棚,利用太阳辐射使棚内温度迅速升高(可达65℃以上),持续25天以上,从而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杂草种子等有害生物,实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升肥力,降本增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的一项技术措施。
7月15日,在红安县李家畈绿色蔬菜合作社、绿领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内,一场科技助农的“热战”正酣。技术人员正一边操作测温仪,一边向菜农讲解技术要点,工人们忙碌着覆盖薄膜、密封通风口。该县农业技术员李子乐介绍道:“近年来,省、市蔬菜办大力推广高温闷棚技术,就是想要用高温给种植环境‘焕新’,为绿色蔬菜生长蓄力。当大棚内的温度升至65℃以上再配以使用药剂时,足以让原有的土壤病菌和害虫无处遁形。土壤深度消毒了,有机质多了,地力上来了,病虫害少了,种菜效益自然翻番。”李家畈绿色蔬菜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黄振谈到:“过去打药多,地越种越‘贫’,菜越种越‘瘦’。现在跟着技术人员学着闷棚技术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许多不说,土壤肥沃度提高了不少,种出的菜品质和口感也提升了一大截。今年我还扩大了80亩闷棚面积,预计亩均增收1200元以上哩!”
在麻城,辣椒作为当地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也迎来了高温闷棚技术的革新。“以前连作三年,辣椒棵子就像得了‘绝症’,疫病、青枯病、枯萎病、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导致辣椒大幅减产甚至绝收,”麻城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的蔡明佳指着眼前的大棚语气里满是感慨:“如今,三伏天的大棚成了‘康复中心’,7月18日起开始陆续闷棚,白茫茫的棚膜在烈日下泛着银光,高温持续‘蒸疗’,把根结线虫、土传病、病菌连锅端了,这就是绿色种植的‘流量密码’。”蔡明佳笑着说:“每年这时候,农户们主动休耕闷棚,操作简单,成本低,省工省时,亩平节本增效最高可达18.1%。 更妙的是,闷棚一结束,育好的秋茬辣椒苗立马‘接班’种上,产量高了,品相好了,效益高了,农户们的种植劲头也更足了。”不远处成片的大棚,溢满了广大农户们秋茬蔬菜丰收的希望。
黄梅县农业技术促进中心蔬菜站负责人陈遇春信心满满地说道:“截至7月20日,我县已有 3000 亩大棚闷起来,比去年同期多了近千亩!我们这儿的很多农户切实感受到了新技术带来的实惠。他们普遍反映,采用高温闷棚技术后,蔬菜产量显著提升,品质也更加优良,病虫害发生大幅减少。前茬把基础打牢,无疑是给下季蔬菜种植上了‘双保险’,三季度蔬菜丰产丰收,我们更有信心了。”
在黄州区恒金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黄冈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蔬菜站负责人罗九玲正给农户划重点:“高温闷棚要按‘六步法’来,整地施肥要匀,湿度调节要准,药剂施用要够,起垄覆膜要严,通风时机要对,补施菌剂要足。你这个棚前茬作物病害较严重,可配合施用50-60公斤/亩的石灰氮,覆膜持续30天,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都跑不了,后期再配合施足有机肥,土壤肥力肯定提升不少。”她又特意叮嘱农户:“闷棚时,四周得贴好警示牌,人和牲口可不能靠近,安全这根弦要时刻绷紧!”
目前,全市近6万亩大棚陆续进入高温闷棚阶段,正上演着一场与高温共舞的“绿色革命”。当秋日的风吹过菜园,满棚翠绿将是最好的答卷——这既是“积温积热”攒下的底气,更是科技助农结出的硕果。
来源:黄冈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
编辑:龚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