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山野:苦荆茶与麦香交织的破茧之歌

2025-07-31 15:23  

在回龙山镇,隐藏着一个“秘密乐园”。这就是返乡创业的雷波夫妇投入900万元精心打造的白羊山野。

清晨的白羊山上,占地300亩的白羊山野正飘着双重香气——苦荆茶的清香裹着窑烤面包的麦香,与孩童抓虾时的尖叫撞个满怀。

麦香四溢的窑烤面包坊里,家长们带着孩子揉捏面团,专注地盯着土窑中面团的神奇变身;不远处的草坪上,孩子们用五彩绳将咖啡豆串成手链,专注的神情与家长鼓励的目光交织成画。

“从选材到烤制再到品尝,比在餐馆吃饭多了层体验感,还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朱淑萍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很难想象,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沉寂的荒山。白羊山野现任营地主理人雷波的父亲,曾执着开垦荒山,种下苦荆茶与花卉。2023年,父亲病体抱恙,年事渐高。远在上海、武汉从事设计工作的雷波,毅然决定返乡,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刚回来时压力真的很大,父亲二十多年投入巨大心血却回报甚微,这片土地承载着他的青春和期盼。在上海做设计轻车熟路,但看着父亲日渐佝偻的背影和这片等待焕新的山野,我心里有个声音越来越清晰——设计图纸能创造价值,设计家乡的未来,更有意义。”雷波坦言。

“父亲的背影像根楔子,钉在我回上海的路上。”彼时在武大设计院执掌项目的雷波,摩挲着设计图纸上的摩天楼线条,突然意识到:“图纸能丈量城市的高度,却丈量不了土地的温度。”他带着沪上团队返乡那天,山风卷起父亲遗落的草帽,掠过新翻的泥土——这片被两代人汗水浸润的土地,正等待一场从“种植园”到“生活场”的蜕变。

“城里孩子摸过电子屏,却未必摸过带露水的面团;见过咖啡豆,却未必闻过柴火烘焙的焦香。”雷波想让泥土里长出“体验感”。

转型的第一步,是打破“靠天吃饭”的农业思维。雷波带着团队用三个月踏遍每一寸山坡,在苦荆茶林里规划自然研学区,将废弃窑洞改造成柴火面包坊,把积水洼地拓成生态摸鱼池。

最初,妻子余娟满心疑虑:“心疼他,也怕这担子太重。”但看着雷波谈起营地规划时眼里的光,她最终决定支持。她将教培经验融入山野,执掌烘焙坊与自然教育课堂。

“孩子们揉面团时闻麦香,观察鹅的步态,这些都是最鲜活的写作素材。”余娟说,看着孩子们在泥土与面包香气里迸发灵感,便知这份付出值得。

如今的白羊山野,已从单一的种植园,蜕变成集亲子游乐、自然研学、手工体验、生态垂钓于一体的综合休闲营地。

“最动人的是土地的‘呼吸感’。”雷波笑着说,以前种茶靠化肥,现在雨水顺着沟渠滋养草木,连土壤里的蚯蚓都多了。

雷波夫妇凭借专业背景与创新思维,900万元的投入已催生出“农旅+研学+文创”的复合业态,而4000万元规划中的民宿集群,正试图让游客从“打卡者”变成“山居客”。

“他们没砍过一棵树,却让荒草坡长出了‘武汉都市圈的乡愁’。”回龙山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曹宇评价,这种“不拆旧、不填塘、不砍原生树”的改造逻辑,正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

当被问及未来,雷波望向远处扩建的民宿工地,夯土墙在夕阳下泛着暖光:“我希望二十年后,我的孩子能站在这里,跟游客讲爷爷的荒山、爸爸的面包窑和这片土地长出的所有故事。这些故事,会像苦荆茶一样,年年有新叶,岁岁有回甘。”

暮色中的面包窑还在散发热气,雷波把父亲的草帽挂在窑边木架上。二十年前的荒山,如今有了面包香、孩子的笑声,和苦荆茶在风中的沙沙声。当山风翻动游客留言本,某页铅笔字写着:“爸爸说这里的泥土会呼吸,我闻到了面包味的氧气。”这或许就是对“破茧”最好的诠释——不是将荒山改头换面,而是让土地以更舒展的方式,生长出三代人共同的期待。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506/40351f873e4a31f14d1a12e34a711493.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