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区5处重点区域安装了13台具备行为识别功能的AI固定摄像头,实时监测未成年人靠近水域、翻越防护设施等危险行为。一旦识别到疑似危险行为,当即触发声光预警,结合实际启动三级预警处置流程,可大大提高应急救援效率。”8月8日,红安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边演示视频监控协同管控平台实时画面,边介绍防溺水监测处置新科技。
去年以来,该县围绕打造“15分钟救援圈”,通过科学布点、数字赋能、深化培训等,探索建立基层应急服务驿站,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触角延伸、力量下沉,筑牢支点建设安全屏障。
基层应急服务驿站选在哪儿?怎么建?
该县科学划分各级各部门指挥权限与职责边界,统筹推进驿站建设,形成上下贯通、协同发力的高效运转机制。
选址建设时,坚持“一站一策”,着眼群众需求,探索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完备高效”的基层应急服务驿站体系。永佳河镇叶河村作为国家3A级景区,将驿站建在游客服务中心,能更好地为村级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依托‘镇级三室两场一中心、村级两室一场一台’,就势打造‘多站合一’的基层应急综合服务网点,并向各点提供价值1-2万元的救生装备、救援设备、救灾衣被等物资,让森林防火、消防救援等应急服务事项延伸至群众家门口、生活圈。”该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胡红明介绍。
目前,该县已打造1个县级应急管理中心、6个镇级应急驿站、31个村(社区)应急驿站示范点,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响应迅速的应急管理服务驿站网络和“15分钟应急救援处置圈”。
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队伍是关键。
在“全灾种、大应急”的救援体系下,该县将专业、半专业、各级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力量,统筹整合、分类管理,着力构建起“专业队伍+社会力量”协同联动、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援队伍。
“我们按照‘应急主建、消防主训’原则,开展多元培训,努力建设素质过硬、反应迅速的应急救援主力军。”胡红明介绍道。在常规培训中,从县消防救援局、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选派能力突出的人员组成教练团,对全县37支应急服务驿站的救援队伍,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和应急场景,开展专业培训、实战演练,全面提升队员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该县应急管理局搭建起应急指挥云平台,建成覆盖县乡两级的“5G+森林防火预警指挥平台”、智慧应急一氧化碳云平台、防汛抗旱指挥一张图等智慧平台。同时配置AI摄像头、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等智能化设备,加强对风险隐患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推送,实现县级与乡镇“一键调度、一屏联动”,有效提升应急响应速度。
同时,依托应急指挥云平台,该县完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全链条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科学高效、闭环运行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
目前,该县各试点驿站每年开展常态化全面风险隐患排查,通过风险研判,针对性制定防范、整治、处置等工作方案,实行销号管理。对于重大安全隐患,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对重点区域、关键设施实行全方位监测、智能化预警,确保风险隐患预警精准、响应及早、避险及时。面对“急时”应急,统筹推进先期处置、自救互救、巡查检查、善后恢复等各项工作,切实筑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新防线。
注重发挥各部门、各级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明确信息报送、指挥调度、现场处置等环节责任,实现高效协同作战,该县逐步优化应急等级响应流程,基层驿站的先期处置前沿作用得以高效发挥,确保第一时间控制事态蔓延。同时,及时联动公安、交通、医疗等部门,形成“接报—处置—转运”应急响应、多跨协同、联合处置格局。
据统计,基层应急服务驿站试点建设开展以来,该县依托“小驿站”安全转移危险区域群众80户231人,成功处置险情14起,9例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和省应急管理厅通报表扬。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马玉辉
编辑:龚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