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接待游客10万+!鄂东“马背研学”第一人这样打造农旅爆款

2025-08-27 09:05  

5年前,他脱下戎装,接过负债累累的家庭农场;5年后,他成功打造年销售额超400万元、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的农旅综合体。退役军人罗海,用坚韧与创新书写了一段精彩的乡村振兴奋斗史。

戎装变农装:临危受命担重任

2019年,罗海退役返乡,面对的不仅是人生转折点,更是一副沉重的担子。父亲经营的海婷家庭农场已投入近800万元,却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水果成熟后滞销腐烂,40口鱼塘的水产养殖因技术落后、病害和卖不上价等原因,连年亏损,家庭背负巨额债务。

这位曾经带过新兵、保障过飞行任务的优秀士兵,两次荣获嘉奖、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的退役军人,毅然放弃部队提供的稳定机会,选择回乡创业。他笑着说:“部队教给我的不只是纪律,更是永不放弃的精神。”

创业初期挑战巨大,他需要同时完成在武汉的大学学业和挽救濒临崩盘的农场,每周奔波于两地之间。农场当时面临三大生死攸关难题:资金断裂、销路阻塞和模式陈旧。资金方面,周转几近枯竭,欠款压力巨大。销路上,水果眼看着烂在地里找不到买家,水产品辛苦养大却卖不上价,亏损严重。经营模式则严重依赖传统低效的种植养殖方式,缺乏竞争力。

面对资金困局,罗海将30万元退伍费全部投入周转,同时黄州区人社、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持续关注,为海婷家庭农场争取100万元政银增信贷,并送去技能培训、项目孵化、创业补贴等实实在在的帮扶。从2019年至2024年间,罗海累计为农场注入资金400万元,逐步偿还了前期500多万元的借款、拖欠的工人工资以及建设设备款项,极大缓解了农场的生存压力。

创新谋转型:农旅融合谱新篇

罗海的转型之路堪称“大刀阔斧”。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罗海带领海婷农场坚定地走上了创新融合的转型之路。他果断决策,首先对亏损严重的板块动刀,砍掉30多口传统养殖池塘,将其转型为垂钓园,既解决了销路难题,又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和风险,同时垂钓价格远高于批发。在水果销售上,他彻底摒弃低利润的批发模式,敏锐抓住短视频营销风口。

2019年下半年,一次偶然发布的樱桃短视频在抖音上爆火,3天内播放量突破50万,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尝到甜头后,农场全力拥抱线上宣传和现场采摘模式。他们持续深耕短视频平台,农场自有宣传矩阵账号仅半年播放量就超过6000万次,全平台(含用户自发内容)总播放量破亿,新增粉丝5万人,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

罗海总结行业经验,在于大刀阔斧改革经营模式,逐步淘汰低效、不盈利板块,将资源集中于高附加值领域。他大胆引入马术俱乐部、山地越野车、户外休闲运动、亲子研学活动和直播基地等全新业态,将农场从单一农业生产转变为集生产、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目的地。水果采摘品种从几种增加到15种,采摘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大关,实现从传统农场向现代化农旅综合体的华丽转身。

惠泽乡邻,共富路上展担当

经过多年的创新转型,海婷家庭农场已焕发新生,展现出蓬勃活力。农场年接待游客量从罗海接手时的寥寥千人,跃升至超过10万人次,单日最高峰接待量达2000人。农场成功打造鄂东地区首个“马背研学”基地,每年接待研学游客超1万人次,并与路口镇政府部门联合举办“紫云英节”等特色主题活动,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罗海始终不忘“反哺乡梓”的初心。

农场为周边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常年雇佣40人,季节性用工高峰时超过50人,帮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罗海特别注重对村民的技能帮扶,成功培养5名本地青年成为专业马术教练,月薪均超过6000元;他手把手教会50岁的村民陈阿姨直播带货技巧,使其月销售额突破10万元;还培训8名村民掌握了专业的果树修剪技术,帮助他们年薪增加1万元。

此外,农场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周边400余亩土地,每年支付给村集体的租金达3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土地增值和村民增收,也吸引大量游客在周边消费,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袁方 戴晓峰 黄欣怡

编辑:龚丽君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508/34ab59789547192a12984d4d091b67a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