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赤东湖,水波微漾,偶有白鹭掠过水面。连日来,赤东湖水环境治理工程的施工正在有序推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程,恰是蕲春县为"保一湖清水"所付诸行动的缩影。
2022年以来,蕲春县委、县政府以“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管治结合”为理念,打响了一场针对赤东湖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攻坚战。从城区雨污分流到乡村面源管控,从国有渔场禁投整治到入湖河流清淤修复,一场关乎生态、关乎民生、关乎未来的水环境变革正悄然发生......
01 城市“血管”的改造手术
漕河四路地下合流制管网与雷溪河紧密相连,雷溪河最终汇入赤东湖,这使得漕河四路的排水状况会对赤东湖水环境造成影响。过去,这里排水系统老旧、雨污混流,每逢大雨,溢流的污水便裹挟着垃圾和污染物溢流进入雷溪河,对赤东湖的水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改变,从埋在地下的一道道管道开始。
工作专班以“城区截污纳管、雨污分离”为重点,推动实施了包括漕河四路片区在内的多个排水设施改造工程。雷溪河整治、城区污水管网修复、污水提升泵站建设……一系列工程项目陆续启动。
“你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新铺设的管道,直径更大、材质更耐腐蚀,并且实现了严格的雨污分流。”施工现场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水环境治理工程化项目陆续推进,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显著提升,入湖污染负荷有效减少。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管道和泵站,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和“心脏”,它们的畅通与健康,直接关系到赤东湖能否真正“清”起来。
02 阻击农业污染:从“投肥养鱼”到“人放天养”
赤东湖水质问题,不仅来自城市,更源于广阔的乡村与湖区。
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和投肥养殖是赤东湖治理的两大难题。湖区两家国有渔场历史上曾普遍采用投肥养殖模式,虽短期内可提高鱼产,长期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生态系统失衡。
治理专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出了一系列硬核措施。
全面禁投:与国有渔场签订禁投责任书,拆除投肥设施,严管养殖船只,开展常态化巡查执法;
科学增殖放流:依据水质改善专家建议,严格控制鱼苗投放种类与数量,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
收回水面、生态转型:2023至2024年,累计收回养殖水面4993亩,由村集体实行“人放天养”——即不投肥、不投饵、不用药,完全依靠自然生产力养殖;
绿色农业推广:在环湖乡镇开展生态养殖培训,推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完善畜禽粪污治理设施。
“现在鱼长得慢一些,但品质更好,价格更高,最关键的是水干净了。”一位转型后的养殖户这样说道。环保检查、农业检查与宣传引导多管齐下,一场关于生产的革命,正在赤东湖周边静默而坚定地推进。
03 清淤治流:为入湖河道“刮骨祛毒”
赤东湖的命运,与十条入湖河流紧密相连。
四十八围港、雷溪河、红旗主港……这些曾经淤积严重、水质浑浊的河道,如今正在经历一场“深度清淤”。工程机械下河作业,清除沉积多年的淤泥和垃圾,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和自净能力。
“清淤就像是为河道做一次‘刮骨祛毒’。”一位水利工程师比喻道,“只有把这些长期积累在内源中的污染物挖出去,水才能真正活起来。”
此外,湖滨生态缓冲带修复、湿地生态补偿示范、退垸还湖等工程也同步推进,以自然之法修复自然之体。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赤东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总体呈现向好趋势,总磷、氨氮等指标逐步下降。
赤东湖的治理,尚未完工。
漕河四路的施工围挡还未拆除,部分支流的清淤仍在继续,养殖转型、农业面源治理等长期工作仍需持续发力。但人们已经可以看到改变的发生:水更清了,岸更绿了,鸟回来了。
保一湖清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们走对了路,就不怕路远。这座湖泊的治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座县城对生态的敬畏、对未来的负责。清流回归之路,虽漫长,却值得每一个人为之付出。
而我们,也终将在水清岸绿处,看见蕲春最美的样子......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蕲春网
编辑:毛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