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滋——”傍晚的巴河沙滩边,村民熊大姐的烧烤架上香气四溢,排队等候的游客沿着沙滩一字排开。“一天能卖2000多块,守着家门口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脸上荡开笑容。
这个曾因“马尔代夫分夫”名号意外走红的沙滩,如今早已不是只有沙与水的“野滩”。从游客的欢声笑语到村民的增收喜悦,从临时扎堆的“网红打卡”地到井然有序的长效运营,巴河沙滩的“热度保鲜”,藏着团风县上巴河镇政府以“硬件+安全+业态”组合拳撬动文旅升级的发展密码。
硬件升级:从“将就游”到“舒心玩”
“去年堵在路边半小时,换衣服得躲进车里;今年车子直接进入智慧停车场,娃还能先去淘气堡撒欢,体验感非常好!”8月31日,带着孩子再次来打卡的鄂州游客张女士,对着眼前的变化连连感叹。
爆红之后没有“躺平”于流量上,上巴河镇政府迅速锚定“配套先行”。通过引入市场主体追加投资,一场系统性改造快速落地:供水供电管网埋入沙下,网络基站覆盖全滩,平整的公路直通景区;淘气堡、沙滩坦克、赛马场等10余个游乐项目错落分布,彻底告别“只有风景没服务”的粗犷状态。
“网红地生命周期短,唯有把配套做扎实,服务做优才能留住人。”上巴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童林的话切中要害。仅半年时间,沙滩就完成从“临时接待”到“规范运营”的转身。
数据印证着成效:今年6月底以来,单日最高客流突破2.6万人次,周末日均超2万人次,预计9月底累计游客超7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10%,其中四成游客来自武汉、黄石等周边城市。
安全护航:从“担心玩”到“放心游”
作为“亲水”景区,2公里长的沙滩藏着复杂地形与水域风险。如何让游客玩得尽兴又安心?巴河沙滩给出的答案是“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服务体系。
清晨到日暮,十力村15名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与公安、应急等部门人员并肩巡逻,“红色护航”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危险水域立起醒目的警示标牌,救生杆、救生圈每隔百米便有配备,专业救生员盯着浅水区的孩童来回踱步。应急救援队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置突发情况。高清摄像头覆盖沙滩四个重点水域,后台可实时监测客流密度,一旦某区域人数超标,立即通过广播提醒分流。“听到广播里的安全提醒,看到岸边的救生设施,带娃戏水心里踏实多了。”来自黄州的王女士对于巴河沙滩的安全保障竖起大拇指。
业态创新:从“赚流量”到“创增量”
巴河沙滩的红火,不仅暖了游客的胃,更鼓了村民的腰包。如今,沙滩周边的餐饮、零售摊位次第铺开,日均消费收入超15万元,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曾经冷清的“空心村”,一到周末便热闹起来。
更长远的布局还在继续推进。远处,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6层游客服务中心正拔地而起,未来将集餐饮、民宿、休闲于一体;围绕“马尔代夫上巴河分夫”IP,民宿集群、水上乐园的规划已提上日程,四季文旅活动将打破“夏热冬冷”的季节限制。“我们要让游客不仅想来,更想住下来、玩得久。”童林介绍,目前运营企业已具备“进规入限”条件,预计11月完成转型升级,进一步释放产业带动效能。
从意外走红的“网红滩”到稳步前行的“文旅品牌”,巴河沙滩的蜕变,是上巴河镇主动谋划的实践成果,更成为黄冈乡村文旅从“靠天吃饭”转向“主动作为”的生动注脚。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胡小梅 通讯员 倪狄巍
编辑:汪泽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