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故里 英雄红安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
红安很多英雄儿女
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舍生忘死 前赴后继
其中更有许多烈士连姓名都未曾留下
而冯建明与父亲冯宜朝
85年接力
为烈士修墓立碑、除草祭扫
以两代人的坚守
为无名英烈留住荣光
↓↓↓
在红安,有这样一段跨越两代人的承诺 ——
不是血脉相连,却视若亲人;没有惊天动地,却坚守85载。这对父子的故事,藏着大别山最动人的红色传承。

1940 年,那场悲壮的牺牲
时间回到85年前,老黄安县城(今红安县老城区)的硝烟里,一名新四军战士与日寇拼杀。
负伤、被俘、严刑拷打…… 面对敌人的残忍折磨,他始终没吐露半个字 —— 没有部队番号,没有自己的名字。最终,他倒在了金沙社区冯家畈大林山,成了一位“无名烈士”。

深夜里的守护,一守就是几十年
冯建明的父亲冯宜朝,是这场悲剧的目击者。
日寇撤离后,冯宜朝带着村民,趁着夜色悄悄来到山林。他们小心翼翼地掩埋了烈士的遗体,却因局势动荡,连一块墓碑都不敢立。
“不能让英雄孤零零的。”这个念头,成了冯家两代人的牵挂。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冯建明跟着父亲修缮祖坟时,父子俩特意为烈士修了墓、立了碑。从此,每年清明,父子俩的身影都会出现在墓前,除草、祭扫、诉说家常。
“新中国是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要守下去!”父亲的叮嘱,冯建明刻在了心里。

接过担子,让烈士不再孤单
2012 年,父亲走了。
冯建明没有丝毫犹豫,接过了守墓的“接力棒”。
夏天烈日晒得皮肤发烫,他准时来;冬天寒风刮得脸生疼,他从不缺席。寒来暑往,墓碑前的青草枯了又绿,他的守护从未间断。
2024 年3月31日,好消息传来 —— 在红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无名烈士墓迁入了柏林湾烈士墓园。
当冯建明看着烈士“归队”,与其他战友相伴时,他红了眼眶:“这下,烈士再也不孤单了。”
“只要走得动,就会一直传下去”
如今,冯建明成了 2025 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面对荣誉,他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朴实的话:“烈士没留名,但他是红安的亲人。只要我走得动,就会一直祭下去,还要把这份守护传给下一代!”
85年,从荒山孤坟到墓园“团聚”;两代人,把无名烈士当 “祖先”祭拜。
这份坚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与奉献”—— 这是大别山精神的传承,更是红安人对英雄最深的敬意。

来源:最红安
编辑:杨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