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英山县丰昇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不绝,工人们正忙着将封装好的蕲艾贴、茯苓养生面打包装箱。
“从2018年带着4亩艾田起步,到如今建成全产业链基地,咱就是想把家乡的‘好药材’变成乡亲们的‘致富宝’。”总经理王维不时拿起产品检查包装细节,话语里满是对家乡产业的热忱。
归乡寻“宝”:4亩艾田种下创业初心
“当时一回到英山,就发现外地游客来玩,总夸咱黄冈的蕲艾、茯苓地道,可这些好东西大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站在金墩村的连片艾田边,王维指着泛着翠绿的艾叶回忆起创业起点。2018年,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他,放弃外地发展机会回到家乡,创立古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王维认准了黄冈作为“医药双圣”李时珍故里的道地药材优势,他意识到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乡亲们致富的“金钥匙”。“白天蹲在田里研究种植技术,晚上在灯下啃加工工艺的书籍,那时候就盼着这艾草能长出‘希望’。”他笑着说,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逐步做响品牌、做长链条,首年加工的简易艾条通过本地药店、养生馆打开销路,为创业之路埋下第一粒“种子”。
政企携手:国有资本“活水”浇出产业蝶变
“你看这6000平方米的‘前店后厂’基地,分拣、萃取、封装的12条生产线全负荷运转,要是没有政企联动,咱很难从‘小作坊’跨进现代化企业门槛。”在公司的艾草精油精深加工车间,王维指着运转的设备介绍,提取罐里的艾叶正在进行精油分离。
这一跨越的背后,是英山县“能人回乡+国资赋能”的政策支撑。2024年8月,在英山县委、县政府的牵头下,县国投集团、金墩村强村公司与王维联合成立“丰昇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国有资本的注入,像一股活水,让王维的事业迎来了华丽蝶变,公司实现了从“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质的跨越,“以前小打小闹,一天最多加工500公斤艾草,现在一年多的时间,公司产值突破了1.5亿元。”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艾草产业的潜力,更是王维团队反哺家乡的初心。”英山县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国资注入后,不仅帮助企业升级设备,还引入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从原材料检测到产品出厂,全流程把控,让‘英山蕲艾’从‘土特产’变成‘标准化商品’。”
直播破圈:500万粉丝带火“英山好物”
“家人们看过来!这款茯苓多糖口服液,都是咱英山深山里的老茯苓提取的,现在下单还送蕲艾泡脚包!”在公司的“英山好物直播间”里,王维以“艾灸王老师”的IP出镜,镜头旁的显示屏上,实时在线人数突破2万,“叮铃铃”的下单提示音不断。
“以前愁销路,物流成本高、经销商压价,现在直播带货直接对接消费者,利润能多赚两成。”关掉直播间隙,王维算起“流量账”,而这背后是英山县“电商助农”的全链条支持。
英山县人社局2024年专门针对该企业开展“直播销售员+保健艾灸师”订单式培训,“全年办了12期培训班,每期18人,从直播话术、产品讲解到艾灸实操全教,结业后直接跟公司签约。”英山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免费培训,还协调园区提供场地,打造“直播+培训”一体化基地。
政企联动的宣传矩阵更让“英山好物”出圈。王维团队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推出“跟着王老师寻味英山”系列短视频,每周3期走进艾田、茯苓种植基地,展示采收、加工全过程。“去年10月拍的‘茯苓采挖季’视频,单条播放量破500万,直接带动茯苓销量暴涨,当月卖了120吨,是平时的1.5倍。”王维说,如今公司全网粉丝超500万人,在抖音、拼多多等平台有6个店铺,“英山好物”品牌价值突破5000万元,成为推动“英山特色产业强县战略”的一张新名片。
“三金共富”:300农户家门口捧上“金饭碗”
“王总这企业好啊!我在村级工坊打包艾产品,一个月能挣3200元,早上送完孙子上学再来上班,一点不耽误顾家。”在金墩村村级工坊里,村民张大姐一边麻利地折叠艾贴包装,一边笑着说。这样的村级工坊,王维在英山建了10个,覆盖孔坊、石头咀等6个乡镇,直接吸纳300多名劳动力就近就业。
“创业要让乡亲们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王维说,公司探索的“租金+薪金+股金”“三金共富”模式,正是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完善的。
种植端,与30个村的135户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我们免费提供种苗,派技术员上门指导,比如艾草要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茯苓要选沙壤土,采收时按保底价收购,艾草每公斤8元、茯苓每公斤15元,比市场价高10%。”王维举例,石头咀镇的农户刘建国种了10亩艾草,去年卖了8.6万元,“要是自己零散卖,最多能挣6万元。”
“现在中央有‘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省里有‘大别山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县里又给我们这么多支持,英山‘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的战略,更让我坚定了把蕲艾、茯苓产业做深做透的决心。”王维感慨道:“希望更多在外的老乡能看清趋势、抓住机遇,回来一起把家乡建设好发展好!”
作者 :戴晓峰 袁方 虞小彦
编辑: 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