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蕲春县彭思镇茅山村第四届螃蟹节在向阳湖畔的观蟹亭火热开幕。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品蟹、观光,现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与浓郁的蟹香交织,描绘出“喜迎双节庆丰收”的美好景象。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因蟹而兴、充满活力的小山村,四年前还靠“讨钱过年”。从集体“空壳子”到如今特色产业风生水起的“明星村”,茅山村的蜕变,始于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成于一股“敢啃硬骨头”的实干精神。
破局:逼出来的“螃蟹经”
2021年10月,48岁的黄爱明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就是经费难题:“那时临近春节,应付各项开支压力巨大。”黄爱明回忆,语气里带着一丝苦涩。
他清楚,靠“讨”永远讨不来未来。没有产业的村集体,就像无根的浮萍。穷则思变!年底,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坚定:必须发展产业!
然而,方向在哪?
茅山村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坐拥长江之利,水土丰饶。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块尘封的“金字招牌”被重新提起——早在1999年,“茅山螃蟹”就曾以其“个大体肥、蟹壳翠绿”的独特品质,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
“守着名牌受穷,不如放手一搏!”村“两委”班子的讨论异常激烈。技术门槛高、投入大、风险不小……顾虑重重。但最终,共识在争论中形成:看准了,就干,茅山村要做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村”!
这个决定,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也充满了立足资源的清醒。
攻坚:闯出来的“养蟹路”
决心易下,行动维艰。茅山村的“螃蟹产业路”,是一步步蹚出来的。
第一步是“走出去”。2022年初春,黄爱明带着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踏上了前往汉川等养殖区的取经之路。在汉川,他们第一次亲眼看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壮观场景。“原来螃蟹可以这样养!”同行的村民代表惊叹。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像一束光,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考察归来,一份结合茅山实际的养殖计划迅速成形。
紧接着是“小试水”。村集体主导,在向阳湖划出50亩水域作为“试验田”,投入11万元进行标准化改造。然而,天公不作美,2022年遭遇特大干旱,新生蟹苗命悬一线。村集体果断决策,紧急投资4.3万元打了一口抗旱井。汩汩清流注入蟹塘,也保住了全村的希望。年底盘点,试养大获成功!50亩水面产出优质螃蟹8000斤,产值达40万元。这沉甸甸的收获,让所有质疑烟消云散。
产业要兴旺,还需延链条。进入2024年,该村的思路更开阔了。投入26.3万元修建产业循环路,改善交通;争取60万元项目资金,以“观蟹亭”为核心,启动集民宿、餐饮、体验于一体的农家康养项目。黄爱明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让游客春天来看蟹苗入湖,秋天来品膏满黄肥,让‘一只蟹’带动‘一方兴’。”
赋能:干出来的“四字诀”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三年来,茅山村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01万元。问及秘诀,黄爱明总结了“四字诀”:
“盯”——时刻紧盯上级政策风口,精准对接。尾水处理项目契合长江大保护,泵站、仓库对接乡村振兴基础设施要求,康养项目呼应乡村文旅导向。
“实”——项目谋划必须立足村情,用真实数据和需求说话。申报泵站前,详细记录历年受灾损失;申报仓库前,统计养殖户存储困难和损耗成本。
“合”——积极向上争取,借势聚力。主动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将“茅山螃蟹”纳入镇级“一村一品”项目库;与县直职能部门保持密切沟通,邀请他们实地考察指导。
“效”——确保项目见效,用成果赢得信任。每个项目都严格管理,并及时将建成后的效益图文并茂地向上反馈,树立“能干成事”的可靠形象。
一业兴,百业旺。茅山螃蟹产业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运输、饲料销售等相关产业,还提升了村庄知名度,吸引了八方游客,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数据显示,2025年,该村村民年均纯收入达1.7万元。“我们正在向科技养蟹、智慧养蟹迈进。”谈及未来,黄爱明信心满满。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张细双 管敏阳 毕传高
编辑:汪泽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