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聪、陈钰)深秋的蕲春县赤东镇陈云村,连片的玉米地依然焕发着生机。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最后一季玉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在不远处的合作社仓库里,一箱箱包装精美的“黄甜”“红宝石”等特色玉米正被搬上货车,即将发往武汉、长沙、佛山等地。

谁能想到,两年前,这个村庄还在为发展什么产业苦苦探索。改变,始于2023年11月省台办干部驻村后的一场产业突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省台办驻陈云村工作队队长方新虎深有感触地说。

驻村之初,产业发展思路曾一度陷入“求新求异”的误区。考察过台湾精致农业,调研过圣女果全产业链,设想过发展草莓种植特色产业,还计划建设台湾风情小镇。然而,这些设想在陈云村的现实土壤面前都遇到了挑战。或投入成本过高,每亩近万元的草莓种植投入让群众望而却步;或技术要求过强,三年才能丰产的周期超出群众承受能力;或基础设施要求过高,土地平整等前期投入让村庄难以负担。
“我们不能好高骛远,必须找到群众参与度高、见效快、风险可控的产业。”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论证,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最终把目光锁定在红薯和玉米这两样传统作物上。
选择看似“倒退”,实则蕴含着发展智慧。红薯生长周期仅半年,亩产可达3000-5000斤;玉米三个月就能收获,在当地一年可种两季,亩产约2500斤。两者都具有技术门槛低、群众基础好、市场接受度高等特点,特别适合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村现状。
产业方向确定了,如何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今年初,蕲旭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探索出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面对村内以老年人为主的劳动力结构,蕲旭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吴旭天指出,“授人以渔”,更要“助人以兴”。“我们不仅要让乡亲们‘会种地’,更要通过合作社的体系,确保大家‘种得好、卖得好’。”为此,合作社构建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集约化模式,并特聘来自海南的玉米育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成功引进“太阳花”系列等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为传统种植注入科技动能。

今年,五位“00后”年轻人的加入,为传统农业进一步注入新活力。他们大胆试种水果玉米“红宝石”,率先应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学习操作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一次能管理150亩地,玉米长得均匀整齐,高度达2米多,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年轻的龚智琦自豪地说,“我们试种了彩甜糯、白甜、黑甜、黑甜糯、黄甜、红宝石等6个品种,市场反响很好。10月27日刚发走一批到长沙,现在多个采购商主动加价包销。”
科技赋能,让传统玉米种植焕发新生;市场闯关,为特色产业闯出新路。陈云村紧紧围绕“卖得好”这一核心,做足市场文章,着力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销售网络,确保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大宗采购方面,通过与采购代办合作,销售达9至11吨;在集团客户开发上,与华工后勤集团建立稳定供货关系,目前已成功供货3次;在商超对接方面,与本地黄商超市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同时还与县域内中小采购商达成兜底销售合作,保障基础销量。
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链在不断延伸。一方面,与黄石紫鑫生物科技公司探索合作,尝试进行花青素萃取和黑玉米低度酒酿制,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台湾湖北旅游贸易协会及上海商会,为未来深加工产品直销上海市场做准备。
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推动产业效益的价值提升。这一点,在村民的“收益账”上体现得最为直观。“十月第一车玉米还是9毛一斤,现在不到两周,已经涨到1.25元一斤了。”陈肇麟说,“价格的稳步攀升,是最有力的动员令,让全体村民对这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充满了信心。”
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共生”,陈云村的产业振兴之路并未止步于玉米。以玉米产业为基础,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推动下,该村积极探索新业态,致力于形成多元共生、辐射带动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依托红薯种植基地,该村开发农耕体验项目,吸引周边幼儿园、中小学前来开展挖红薯研学活动,实现“农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深耕本土的同时,产业发展视野向外延伸,与新洲李集瓜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合作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精准引进的湖北珍品香农业有限公司有机稻项目顺利落地,并获得人保等机构的定向采购订单,为产品销路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计划在青石镇建设5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产业从‘做起来’向‘强起来’迈进。”对于未来,驻村工作队长方新虎信心满满,“乡村振兴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我们探索的这条路子,不求标新立异,但求找准定位、精准发力,让产业发展接地气、惠民生、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