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黄冈粮食之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024-06-03 14:58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年9月——1966年5月)

1957年3月

红安县委第一书记程鹏和农村工作部部长库崇德, 摸索出一条领导干部亲自动手种试验田的办法。

毛泽东在东湖宾馆听取红安县委第一书记程鹏关于干部种试验田情况汇报

1957年4月

红安县掀起党员干部种试验田、钻研农业技术、培育优质品种促丰产的热潮。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注。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在全国广泛推广,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红安干部在田埂边开会,解决夏收和秋播的问题

黄冈是水稻的传统种植区域,以前农民往往只种植一季。

自1957年开始,黄冈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各项改革,开始种植两季,并扩大了双季稻的种植面积。1957年全区双季稻种植面积为110万亩,1958年扩大到200万亩。

1958年春

以英山县东畈乡长春一社为代表的一批农业合作社,实现了“八化”(麦苗一类化、秧田合式化、白田等秧化、棉花营养钵化、麦田送肥田头化、运输车子化、丰产试验普及化、群众学员化)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有利于粮食丰产目标的实现。

1959年9月2日

黄冈地区第一个人民公社——浠水县十月公社宣告诞生。

浠水县十月人民公社成立报喜大会会场全景

这一阶段,黄冈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棉产量为100%,1965年粮食产量则为200.3%,棉花产量则为853.9%。黄冈地区的农业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来源:市委宣传部策划,市史志研究中心、黄冈日报社、黄冈广播电视台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406/1a6d6d01ead4178e9748866ba3478c4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