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明
根据市老促会统一安排,开展一次和美乡村建设情况调研。在麻城市老促会同志陪同下,我们直奔木子店镇长岭关村。
长岭关村位于麻城市东部,鄂皖交界处,东与罗田县胜利镇相邻,北与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乡相连,人们形容长岭关为“鸡鸣两省,叶落三县”。村落分布在古长岭关下和公路两旁,三面大山环抱,一条溪流——吊桥沟,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全村版图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0亩。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村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气概,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向旅游先进村成功跃升。现在的长岭关,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村民精神焕发,产业逐步形成,文化旅游兴旺,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今年五一假期达到万人盛况。长岭关已经成为国家认定的3A级景区,“全省百佳村民委员会”、省级文明村、乡村旅游网红村,村党支部书记熊德平成为“文化和旅游部旅游名人”。
长岭关的故事令人感动,变化令人惊叹,所见所闻让我们心情愉悦,感慨良多。
在这里,我们感受了长岭关丰厚的历史文化。长岭关原是一处天然屏障,因地势险要,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嘉靖年间,就有官兵驻守,被称为鄂豫皖五关之首,遗迹犹存。关塞石壁上保留了乾隆御笔“天子万年”石刻。清咸丰年间,在此正式建关设卡。据载,1864年8月下旬,饥寒交迫的太平军为寻找粮食,在山谷溪流上架设了一座吊桥,攻占山顶唐王寨,自此该处便有吊桥沟之称。
长岭关的红色印记十分鲜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将领徐向前、高敬亭、林维先、张体学等先后在此战斗过。据有关历史记载,1933年9月27日,红二十五军根据鄂豫皖省委决定向鄂东北转移,在经过潢麻公路时,遭敌人截击,军部被迫返回皖西北,随后,改编为八十四师。同年10月,八十四师与八十二师合编为红二十八军。在转移时,军长徐海东将部分公款(300块银圆)交给张体学,并嘱咐他一定要保管好。途中,军部机关部队被敌人包围,徐海东带领十几名警卫人员打开一条通路,战斗到晚上突出重围。第二天早上清点人数时,发现张体学不见了。军首长便派人回原路寻找。张体学背着沉重的钱袋,直到第四天才找到自己的部队,将银圆一块不少交给军部。其间,张体学曾在长岭关猴王洞避难养伤。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元旦,日寇铁蹄踏过长岭关,直捣鄂豫皖敌后抗日根据地大本营——立煌(金寨)县,炮击长岭关,长岭关城门炮楼皆毁于日寇炮火。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曾挥师“决战长岭关”,问鼎中原。
长岭关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景点众多。有唐王寨、古吊桥遗址、瀑布飞泉、鸡公化石、蟠桃化石、晒谷石、猴王洞、天梯、明代楚源堂庙,以及观音岩圣水、张果老痴情石、麻邑观古寺等等。在这里,我们感受了长岭关传统民风和民俗。但凡到过木子店的人,尤其是长岭关,都会对这里的吃吊锅、喝老米酒留下深刻印象。
说起吊锅,其历史十分悠久,并饱含了深厚的民俗意蕴。它是上古社会“共火而食”的见证,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餐食形式。当地人考证,在远古族群聚居时代,族中年轻力壮者外出采集和狩猎,年长体弱者则留在家里看火,并烹烤食物。外出劳动者日暮归家,寒风暗夜中,大家围定火堆享用熟食。尤其在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人们围着火塘,挂着吊锅、炖上腊肉和炸豆腐,煨上两壶老米酒,边喝边聊,划拳猜令,蔸子火烧得正旺,锅中煮得热浪翻滚,碗中的酒香气袭人。那种舒坦、那份惬意,赛过神仙,连皇帝都自叹不如。正如长岭关流传的歌谣:“老米酒,蔸子火,过了皇帝就是我。”吃吊锅、喝老米酒,别有一番趣味。吃吊锅不喝老米酒,就吃不出吊锅的味道;喝老米酒不吃吊锅,就喝不出老米酒的香醇。当吃得汗流浃背、宽衣解带,满面红光,摇头晃脑之时,才是吃吊锅喝老米酒的最高境界。
传说,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起兵之初曾在吊桥沟唐王寨屯兵数月,时至严冬,给驻扎官兵吃吊锅,喝老米酒,士气大振,奋勇杀敌,开创了大唐基业。自此吊锅名扬天下,在大别山地区广为流传。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转战长岭关时,让伤病员吃吊锅疗养,伤病员快速痊愈,及至后来吊锅被列为皇帝贡菜上品。
1947年冬,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曾经到长岭关界岭老街饭店,吃吊锅喝老米酒,盛赞吊锅老米酒好,并让南下将士们吃吊锅喝老米酒御寒。
吃吊锅,喝老米酒颇有讲究。如自家吃,一铺一盖,即一层萝卜白菜,一层豆腐千张;一般朋友来了,两铺两盖;远方亲戚来了,三铺三盖,有鱼有肉;老人庆寿和婚庆之类大喜之事,则要八铺八盖,美味佳肴十分丰盛,最多时可以达到九铺九盖。
吃吊锅、喝老米酒,是古老的民俗,是团结、友善淳朴民风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人重礼仪,讲和合的待客之道。
通过初步探访,我们感受了长岭关村发展变化的动力、优势和奥秘。
说到长岭关村发展的动力,应在于抓住了两个机遇。首先是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长岭关村利用这个机遇,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改善了村级基础设施;第二个便是省应急管理厅帮扶的机遇。2015年省应急管理厅工作队驻村帮扶,先后投入资金过千万元,对长岭关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开发进行全面规划建设和打造,奠定了发展基础。
长岭关村之所以具备显著的发展优势,关键在于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这里有充满传奇色彩的长岭关历史故事,它们宛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还有众多的红色遗址遗迹,这些珍贵的遗迹是革命先辈们奋斗历程的见证,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精神,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此外,漫山遍野的紫藤花、杜鹃花和秋山红叶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相互交织,为长岭关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这些优势资源的开发,让长岭关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大门,适应了当下人们回归自然,养生休闲、赏美景、追求美食的心理需求。正因为如此,长岭关村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发展的机遇。
若论长岭关村发展奥秘,应得力于一个好班子。再好的资源,要靠人来开发利用。长岭关村两委一班人,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发挥特色优势,因地制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发展乡村旅游。村里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一共9名成员,其中村干部5人,代表的是村级集体组织。合作社每年营业收入200多万元,村级集体年纯收入达到80多万元。特色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促进了农民增收。而长岭关村旅游合作社最大特点,不是姓“私”而是姓“公”,属于村级集体的产业。村党支部书记熊德平说:“在旅游合作社里,村干部既是厨师,也是服务员,都不从合作社拿报酬。”说者简单,但听者十分震惊和感动。正因为长岭关村干部有一种集体意识和乐于奉献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正是这种精神,使长岭关村走出了一条奋进之路、多彩之路、振兴之路。我想,这就是长岭关发展的奥秘所在。
吃晚饭的时候到了,村里安排我们在游客接待中心就餐,长岭关村以吊锅老米酒招待。
走出村部,只见一轮明月从东边的山岭上冉冉升起,在广袤的天空映衬下,显得特别大、特别圆,特别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