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退休老人冯成仁20余年苦心钻研—— 光大毕昇泥活字印刷术

2024-11-29 10:39  

本报记者 张松林

7月17日,几名武汉游客慕名来到英山县88岁老人冯成仁家中,想一睹老人现场再现毕昇泥活字技术。但因老人视力大不如前,已经无法制作泥活字,老人遂将自己编撰的《再现泥活字印刷术》送给他们。

退休后,冯成仁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专心钻研泥活字制作与雕刻,让毕昇泥活字印刷术再现当代。

潜心钻研泥活字印刷术

冯成仁是河南武陟县人,1964年转业到英山县工作。说起对毕昇泥活字印刷术的初识,老人说源于一次偶然机会。

1999年,英山县决定在毕昇纪念馆增建一处毕昇泥活字印刷流程作坊,以实物操作形式展现毕昇泥活字印刷术。有书法、绘画功底的冯成仁老人受邀先后到杭州一所仿古造纸厂和扬州印刷厂参观学习。也就是这两次的参观学习,让刚退休3年的冯成仁对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有了初步认识。

2002年5月,冯成仁开始认真阅读有关印刷业的资料,决定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钻研泥活字印刷术。说干就干,他从山上采回胶泥,买回了塑料桶、棉布,作澄清泥制作使用。购回宣纸、墨汁,并自制了大、中、小刻刀,仿《梦溪笔谈》记载之法,开始试作泥活字。

在不足80平方米的自家宿舍澄清胶泥时,弄得满屋泥浆,好在家人没有怨言,而是非常支持他。但房子面积较小,确实不方便于试验。为了解开活字之谜,冯成仁自费2万多元,在宿舍楼层上建了书画、作坊、字库三间陋室,在此制泥、刻字、以药排版、印刷,反反复复试验。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特别是写反体字和烧炼泥字,难度很大,浪费了不少精力和材料。失败是成功之母,通过反复的探索,终于摸索到泥活字制作印刷的技巧。

为了检验刻字效果,他每刻一字就盖一印,共盖印出6篇文章:《梦溪笔谈》《史树青对毕昇墓碑的论证》《蔡伦发明纸张》《孙思邈发明火药》《毕昇是世界第一个活字印刷的发明家》《毕昇身世》。

十几年来,冯成仁共刻了5500多个泥字,他将制作的泥活字、刻板等实物大部分捐赠毕昇博物馆展出,让参观者直观了解毕昇泥活字印刷术全过程。

撰书传播毕昇文化

2003年7月,应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教授之托,由冯成仁完成一套《毕昇泥活字印刷流程图解》。

接到任务后,根据他的初步试作体会,以《梦溪笔谈》为本,按照采胶泥、捣泥成粉、筛去杂物、调和浆、泥浆脱水、提取泥膏、练成泥坯、制作泥字丁写反体字、应急烧字、热药拆字、装订成书等流程构思,于当年9月完成草稿。经尹铁虎教授以及其他专家、学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后再次修正。

2004年,《毕昇泥活字印刷流程图解》由北京毕昇活字印刷实证研究课题组行文,北京印刷学院与装订工程学院以中、外文两种文字出版成书,作资料入库。

此后,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先后来到英山录制《毕昇墓碑之谜》和《毕昇泥活字印刷流程》两档历史资料栏目,冯成仁都受邀参与拍摄,展现了毕昇泥活字印刷的全过程。

2016年,冯成仁将自己多年来泥活字制作印刷的成功技巧,编撰成《再现泥活字印刷术》书册,免费捐赠给毕昇文化爱好者。许多泥活字印刷术的探秘者也纷纷上门请教,冯成仁总是不厌其烦,现场边制作,边讲解,为宣传毕昇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再现泥活字印刷术让冯成仁赢得了“当代毕昇”的美誉。2023年,英山县首届能工巧匠评选,冯成仁榜上有名。

随着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冯成仁老人再不能独立完成泥活字雕刻,但在他心里,再现泥活字印刷术是他晚年打拼最得意的事业。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411/7ac7274f19c22de7b39d03dcba5d5d8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