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王默)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首批“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将管控单元及管控要求等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系统,强化全流程监管运用,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格局。
强化部门联动,有序推进制度衔接。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均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副组长、市直部门参与的协调小组,统筹协调两项制度规划编制。在试点工作中,市生态环境局为黄冈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饮用水水源地等法定保护地的矢量数据及区域环境质量统计数据,基本实现了基础底图和成果数据共享共用。在黄冈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对接,梳理需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环评的工作任务,并做好协调工作,助推黄冈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顺利报送审查。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新调整过程,市生态环境局主动邀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参与更新调整初步成果对接会,并对相关意见建议予以吸收采纳。
科学衔接调整,持续优化空间格局。基于两项制度的衔接试点研究结果,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优化完善。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调整方面,重点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对管控分区成果进行优化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直接采用国土空间规划划定成果,较2018年划定成果减少2%;水环境优先保护区将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具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功能的湖泊水库纳入水环境优先保护区,面积占比增加至4.0%;大气环境受体敏感区对部分小的居民聚集区进行补充,新增部分主要集中在红安、黄州、麻城等地;环境管控单元优先保护单元更加精细化,重点管控单元更加突出对开发区等污染排放较重区域的管控。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强化环境考量。在空间布局上,对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定保护地存在冲突的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布局,强化用途管制,保障水环境安全;对未纳入城镇开发边界的已核准开发区范围,后续纳入城镇开发区,为工业发展区域预留空间。在规划实施上,对位于水、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的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规划传导层面,强化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规划,提升区域水污染防治水平,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能力,解决水环境质量不稳定不达标问题,推动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充分发挥制度合力,推动黄冈高质量发展。通过两项制度衔接试点,推动黄冈市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的优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三线”等成果优先形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新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参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水、气、土等环境要素分区及环境承载力模拟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分区的功能布局及后续实施的要求,相关成果也将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进一步细化落实。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GIS等智能化手段,借助空间查询、叠加分析等技术,为全省提供空间查询、冲突分析、智能研判准入等功能。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从看图、查图、用图、制图四个维度提供了数据查询、对比分析、合规性审查、通用制图、专题统计等五大功能,实现了“远程服务调用方式为相关部门提供选址合规性分析”的数据共享。两项平台的开发建设和持续完善,服务项目选址和落地,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两项制度进一步衔接互动,共同推进黄冈绿色高质量发展,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