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酿米酒甜又香

2024-12-03 11:10  

文/刘胜林

立冬一过,闲不住的母亲又开始酿制米酒了。那熟悉的场景浮现脑海,浓浓的醇香似在鼻尖萦绕。

我的家乡在鄂东北的小山村,四季如画、民风淳朴,邻里乡亲皆崇德向善。这里四季分明,每至冬季,各家自制米酒成了传统。在老家,米酒有不少叫法,如水酒、甜酒,因主要原料是糯米,乡亲们亲切地称其为糯米酒。

母亲曾讲,乡下自古就有酿米酒的风俗。然而,在食不果腹的岁月里,真正能酿米酒的人家寥寥无几。毕竟酿酒需耗费不少粮食,普通家庭难以负担。直至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乡亲们生产热情高涨,粮食丰收后,大家才有余粮酿酒,为生活增添甜蜜。

母亲是酿酒的行家,酿出的米酒醇香诱人、口感香甜,令人百喝不厌。本家几位婶娘的酿酒手艺都是母亲传授的。米酒制作看似不难,实则复杂,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母亲的诀窍是严格遵循工序,每一步都要精准到位,操之过急便会坏事。

小时候,母亲每到冬天酿酒,都会提前数日准备。关键的第一步是准备原材料——糯米和酒曲。母亲用竹制米筛仔细筛选当年新产的糯米,去除谷糠和碎米等杂质,保证糯米粒粒饱满、洁白无瑕。酒曲则是母亲用鸡蛋从走街串巷的货郎那儿换来的,通常一个鸡蛋换一粒酒曲,一粒酒曲可用于配比5斤糯米。母亲对酿酒工具的清洁极为重视,她常说入口之物必须干净,清洁的工具不仅能确保米酒香甜,也体现了她的做事态度。

万事俱备后,母亲会选个晴朗的日子开始酿酒。酿酒前一晚,她将备好的糯米洗净,用约40度温水浸泡。次日清晨,母亲比平日更早起身,洗漱后把浸泡一晚的糯米沥干,上火蒸熟,再倒入簸箕用筷子拨开散热,防止饭团结块。她很会利用时间,趁糯米饭晾凉的间隙,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饭。父亲下地回来,一家人吃完早饭,父亲继续劳作,母亲便开始酿酒,我则照顾年幼的弟弟,并给她帮忙递工具。

母亲用擀面杖将酒曲碾碎成粉,撒在凉透的糯米饭上充分搅拌,随后装入陶罐。她用勺子轻压糯米饭,在表面再撒少量酒曲粉,中间留个小酒窝,倒入一杯凉开水,最后盖上盖子。如此,一罐米酒便初步完成。母亲一般把陶罐置于柴火灶内,周围用稻草包裹,利用灶火余热为米酒保温发酵。若气温骤降,她还会用棉被包裹陶罐。

大约三五天,当陶罐中间酒窝里有大半水时,米酒便酿好了。打开盖子的瞬间,酒香四溢,弥漫全屋,一家人满心欢喜,我和弟弟更是兴奋不已。这时,母亲总会用勺子挑一小团酒糟喂给我们,那甜而不腻的滋味至今令人回味。这米酒是冬春之际一家人的甜蜜饮品。寒夜,一家人围坐火塘边,喝一碗母亲煮的米酒,暖意融融,睡个好觉。家里来客时,母亲用米酒招待,客人品尝后总会由衷称赞:“真香,好喝。”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商场超市四季都有米酒售卖。但母亲依然坚持每年自酿,而常年在外的我们,也始终惦记着她亲手酿制的米酒,那香甜可口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更是萦绕在心头的温暖与眷恋。它承载着亲情,承载着故乡的记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无法被替代。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412/41a85c3613137b4f4b3af53175cdc4d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