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送暖,大地复苏,春耕的大幕在黄冈这片土地上徐徐拉开。在广袤的水面上,渔民们紧紧抓住渔业生产的黄金时节,一幅热闹的水上“春耕”图景正生动展开,处处洋溢着人勤鱼跃的繁忙景象。
以全面服务激活发展动力
3月5日,武穴市湖北姜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现场,黄冈市农科院水产专家袁庆云、熊勇正在仔细察看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车间的改扩建进度,并针对后续养殖工作提出专业建议。
“多亏了市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与指导,如今一平方米能产出20多斤虾,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也十分可观。”该公司总经理姜本金感激地说。
自2023年起,湖北姜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就开始探索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前后投入800万元,收效甚微。在公司濒临绝境时,市农科院水产所迅速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现场进行全方位指导。从苗种引进、虾苗淡化,到池塘养殖、工厂化车间建造,再到工厂化成虾养殖,专家们全程跟踪服务。历经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我市冬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重大突破。
我市充分借助小龙虾、淡水鱼行业协会以及淡水鱼供应链平台的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引导全市水产养殖主体,抓住元旦、春节期间水产品产销两旺的有利时机,依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水产品出塘时间,确保水产品稳定供应。今年1至2月,全市水产品产量达 19.35万吨,完成一季度开门红目标任务的92%。
今年初以来,全市累计派出水产技术专家422人次开展指导服务,服务养殖主体达791家次,举办渔业生产技术培训16次,培训养殖主体1522人次。这种“点对点,实打实”的贴心服务,让养殖户信心倍增,充分激发了产业发展动力。截至目前,全市鱼苗投放面积已达76.55万亩,超额完成一季度开门红计划任务的102.7%。
以结构调整提升产业质效
走进罗田县河铺镇台上冲村鳗鱼生态养殖场,只见鱼池波光闪烁,工人们在各养殖池忙着准备鱼池工业盐,为投放鳗鱼苗作最后准备。
该养殖场规模可观,总建筑面积47600平方米,涵盖新建综合生产区、蓄水池、吊水池、鳗鱼初加工及包装车间与仓库。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鳗鱼1600吨,能带动100人以上就业,有力推动当地鳗鱼养殖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鳗鱼产业作为优化水产养殖结构的关键突破口,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转变。目前,全市有17家鳗鱼养殖企业,养殖面积超70万立方米,占全市设施渔业总面积70%以上。2024年,鳗鱼产量达1.23万吨,湖北排名第一、全国第四。2025年,预计新增鳗鱼养殖工厂化面积9万立方米,全年产量有望突破2万吨,仅一季度产量就有望达5500吨。
结构调整不仅体现在鳗鱼产业发展上,还得益于我市抓住“项目建设年”机遇,发挥中央、省级近8000万元及市本级300万元渔业发展奖补资金的撬动作用,全力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尾水治理、现代设施渔业建设、水产品初加工与冷藏保鲜及特色淡水产品产业链建设等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扩建改建渔业项目达135个。这些项目实施后,预计一季度增加水产品产量约8000吨,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增加水产品产量近2万吨,为渔业增长筑牢根基。
我市通过全面服务、结构调整、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扎实举措,在水上“春耕”中持续发力,正一步步绘就“鱼米之乡”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