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八一小学校长 王文涛
黄冈市八一小学教联体于2023年7月成立,下辖青云街、万福、堵城三个校区。青云街校区位于黄州老城区,师资雄厚;万福校区是2022年新建,地处城乡接合部,青年教师占比87%;堵城校区为乡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共有教师224人,75个教学班级,学生3685人。
自教联体建设以来,我校深入贯彻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以“流动促均衡,共享提质量”为目标,探索特色教师流动机制,激活教育发展内生动力。
精准规划:强化制度顶层设计
1、研读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为制定适宜的交流轮岗方案,我校深入研究2014年以来国家及黄冈、黄州关于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如,2014年《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3至5年实现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黄冈市也出台相关实施意见。
同时,分析各校区师资差异。青云街校区名师多但空间受限,万福校区青年教师亟须专业引领,堵城校区需提高课程特色化水平。由此,确定教联体教师交流轮岗核心目标:创新流动机制,打破校际资源壁垒,实现优质师资区域共享,化解择校焦虑,助力新校成长,激活乡村教育动力,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校顶层设计以目标为导向统筹资源,避免盲目流动。细化目标为“名师引领、学科互补、课程共建”;强化制度保障,将教联体建设与职称评审、岗位晋升挂钩,优先保障交流教师权益,完善城乡双向流动机制,允许执行校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避免“单向输血”。
2、开展需求调研,细化实施清单
建立“三张清单”(校区需求清单、教师专长清单、发展愿景清单)精准匹配需求。每学年年初由教联体统筹更新清单,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跨校区实时匹配。校区需求清单涵盖学科缺口、课程开发方向;教师专长清单细化到教学风格、科研成果;对“发展愿景清单”中的教师,按职业规划分流至教学岗(学科带头人帮扶薄弱校)、课程岗(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管理岗(锻炼后备干部)。结合各校区师资结构,将交流类型细化为“支教型”“培养型”“均衡型”,按需确定教师流动方向。
3、刚性规划与柔性调整结合
制定教师轮岗规划,明确每年交流比例。每年向薄弱校流动教师不低于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占比达30%以上,流动期限1-3年。同时预留动态调整空间,适应学校实际需求。2023年,青云街校区符合交流条件教师 69人,当年教联体内交流9人,城区内交流15人,其中市区骨干教师11人,占比48.3%。2024年秋季,针对万福校区需求,2名语文骨干教师、1名数学骨干教师实施“组团式交流”。此外,允许教师在人事关系不变情况下,通过师傅带教、跨校教研等非全职形式参与交流,平衡政策刚性与灵活性。
匹配需求:实现精准滴灌式交流
1、学科帮扶型轮岗
各学科每月开展教联体学科研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评课等活动加强教师合作交流。主校区选派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到万福、堵城校区“定期走教”,累计送教36批次,覆盖学生1800余人次。
2、管理孵化型轮岗
2022年,黄冈市第三实验小学新建,张晓鸿校长带领团队打造万福校区博雅文化。教联体成立后,张晓鸿校长担任教联体党委书记,团队成员成长为万福校区执行校长。主校区根据万福校区需求,先后选派教学副校长等赴万福校区驻校支教,带动教科研管理工作。在黄州城区,我校30余位骨干教师交流到其他8所学校,成为中坚力量。
3、项目驱动型轮岗
主校区组建“阅读推广”“待进生帮扶”等跨校项目组。阅读推广项目组由学校领导牵头,各校区相关人员参与。推广教师阅读,拓宽教育视野;推广学生阅读,浸润学生心灵,主校区共享成熟方案,各校区落实并督查。万福校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推广并进行评比。主校区还将《待进生帮扶本》等校本资源与各校区共享,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支撑。
示范引领:激活教师成长动能
1、名师引领,构建成长梯队
“青蓝工程”跨校结对,组建10对跨校师徒,主校区名师、骨干教师担任导师。严格师徒结对制度,师傅每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讲两节课,徒弟每周至少讲一节课、听师傅两节课,开展青年教师素养提升活动。举办“东坡青蓝杯”“乐教杯”系列赛课活动。2024年春季教联体举办“东坡乐教杯”青年教师素养大赛,40余名青年教师参赛,万福校区赵晓荟、堵城校区吴梦遥在竞赛中获奖。
“影子工程”双向浸润,各校区新教师跟岗主校区支教教师,到主校区交流的老师选定跟岗对象,主校区教师承担赴执行校研究学科教学法任务。近两年,教联体内开展影子培训50余人次,20余位教师获市区骨干教师等称号。
2、课程共建,促进资源共享
整合万福校区“博雅文化”课程与堵城校区乡村红色资源、劳动教育基地,开发校本课程,惠及近4000名学生。开展跨校社团联动,成立教联体艺术联盟,在2024年黄州区中小学优秀美术作品展中,三校区师生积极参与,100余名学生获奖。
3、文化共生,凝聚共同体意识
通过轮岗教师带动三校区师生互访,开展特色活动。组织师生参观万福校区旁的伊利工厂;利用线上线下结合,“同上一堂美育课”,组织城区学生走进堵城镇田间地头;青云街校区紧邻东坡赤壁,三校师生共同开展东坡文化主题研学活动,凝聚共同体意识。
4、课程诊断,形成教联体经验
开展“三课一诊断”研训模式,各学科开展名师引领课等70余次。2024年,各校区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奖104次。近两年来,各校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择校减少,万福校区学生回流300余人。“支教+走教+送教”交流机制正在形成,促进校区教学质量提升。
教育均衡并非“削峰填谷”,而是“筑高原、起高峰”的共生共荣。黄冈市八一小学教联体将以教师交流轮岗为支点,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让教师在共同体中找到成长坐标。
编辑: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