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须知,好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成长中逐渐养成。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这要求教师从细节入手,将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进程。
重构环境:让成长场域成为“无声的教科书”
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深受所处环境影响。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孩子,因环境特殊性,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存在局限。
因此,农村学校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与氛围,弥补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情感支持与心灵抚慰。教师需明白,每个学生都渴望上进,希望得到认可与赞扬,并非想犯错或与老师作对,犯错多受固化习惯影响。所以,教师教育学生时,应少些情绪化,多些理智思索。这既有利于学生教育,也有益于教师心理健康。面对学生坏习惯,教师不能愤怒粗暴,要用理解与爱心引导改正,如此,问题处理更顺利。可见,以平和心态面对学生不良习惯至关重要。
班级赋能:让集体氛围成为“习惯的孵化器”
“昔孟母,择邻处”,祖辈重视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班集体建设,全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优良班风形成紧密相连。一个个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能组成优秀班集体;而良好班风的班级,会让个别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从受众心理影响向好发展。反之,班风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可能变差。所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重视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过程与有效方法。教师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考、花大力气,打好基础,为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创造条件。
小事深耕:让日常细节成为“习惯的生长点”
良好习惯影响一生,教师应把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着力点。
教育过程中,常遇学生说话不注意、行为习惯不佳、交流方式不当等情况。面对这些,教师应积极开展有益活动。比如,开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榜样学习习惯;坚持“今天我真棒”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习惯;每周要求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交流,让孩子在快乐劳动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师者垂范:让言行举止成为“行走的榜样”
“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行为多从模仿开始。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带出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营造读书氛围。课堂上,把书中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教师可安排合理读书时间,设立图书角等,发动学生捐赠并定期更换图书。通过这些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良好习惯逐步形成。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要从小、从点滴培养。随着素质教育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放下分数压力,更多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才,让每个孩子在校园自信前行。
作者:英山县实验小学 冯琛
编辑:陈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