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浠水县洗马镇燕毛咀村,昔日的荒废土地如今蜕变为欢声笑语的文化广场,闲置资源“生金吐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这里生动践行了中央一号文件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要求,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三资’赋能、产业兴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清”字破局:激活沉睡资源,筑牢发展根基
针对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权属不清、闲置浪费、效益流失等历史问题,燕毛咀村精准施策,让沉睡资源焕发活力。
铁腕清旧账,依法终止不规范合同,将79亩历史低价发包鱼塘重新公开招租,引入“鱼光互补”模式,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集中整治低价荒山流转合同,盘活闲置林地发展中药材基地,年增收益5万元。
阳光管资产,依托洗马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全村56项资产、204项资源数据全量录入,财务收支线上留痕、实时公开;问题合同整改率达100%,群众认可度显著提升。
创新活存量,回收老村部、企业用房等闲置资产,通过出租、合作社入股等方式盘活,年增收超6万元。村集体经济从负债扭转为年收入近百万元,为强村富民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赋能:链式融合发展,释放振兴新动能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推动“三资”转化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发展格局。
土地生“金”,集中流转闲置土地700亩,引进300亩金燕子道地药材基地、500亩光伏农光互补项目,形成“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药材产业带动集体增收50万元,80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8万元。
乡贤注“能”,吸引退役军人等乡贤返乡,创办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九富鞋厂等实体,激活燕毛老街58家商铺,形成多元产业矩阵,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生态增“值”,拆除街道乱搭乱建4000余平方米,实施道路硬化、排水改造;推行垃圾分类试点,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周家湾通过“群众筹劳+乡贤捐资+企业助力”模式,建成省级共同缔造示范点,实现环境改善与旅游增收双赢。
党建引领:锻造治理引擎,凝聚发展合力
村党支部书记闵瑜以军人作风筑牢发展堡垒,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组织强基,翻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增设党员群众活动阵地,为党员议事、民主理财提供平台,“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地见效,凝聚共建合力。
数字赋能,村级财务全流程线上监管,资产资源图解矢量化覆盖率100%,通过平台预警与群众监督,实现“制度管权、平台管事、群众监督”。
民生筑基,依托壮大的集体经济,2024年完成3个小组道路硬化、7户危房改造、2公里渠道清理整修,新建百姓舞台和1000平方米运动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燕毛咀村的蜕变是洗马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缩影。洗马镇通过“三资”专项整治,搭建“1库3平台”监管体系,推动农建项目、土地流转线上交易超1800万元,预警处置率达100%。全镇实现了“清资产—活资源—强产业”的发展闭环,构建起“产权明晰、交易阳光、发展持续”的集体经济发展体系,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求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从资源沉睡到产业蓬勃,燕毛咀村的实践证明: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在于向存量要效益。唯有以“三资”清理筑牢发展根基,以产业融合打通价值链条,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方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许博
编辑:龚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