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四重价值维度

2025-03-27 10:12   黄冈日报  

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 周慧芳 舒然

小学阶段是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意义重大。其通过多维度教育设计,将抽象道德准则化为学生的切身体验,影响着学生的当下品格与未来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直觉

儿童的道德直觉常自然流露于日常行为。如,低年级学生见同学忘带文具被嘲笑,会本能地递出自己的文具,虽不知为何帮助,但这就是道德直觉。

教师可创设贴近生活的道德情境强化道德直觉。班会课上,用布偶剧模拟“游乐场插队冲突”,让学生代入角色讨论。扮演被插队小熊的学生表达生气,因此等待久;有学生反驳兔子可能急着找妈妈。这让学生明白道德判断需理解他人情感动机。经反复引导,学生道德直觉从“自我中心”转向“共情驱动”。

二、构建良好的德育实践环境

(一)情感联结与师生互动

小学德育里,教师情感反馈影响学生道德动机。三年级学生偷拿同学贴纸,班主任未惩罚,而是以情感对话引导,问其拿时的感受及被人拿走心爱之物的心情,学生主动归还并道歉,既保护自尊又触发内疚与同理心。

班级环境“隐性设计”也能塑造行为。某小学走廊设“诚信雨伞架”,雨天学生取用次日归还,初期雨伞丢失多,教师未指责,表扬补伞学生,归还率从60%升至95%,让学生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道德价值。

(二)情境化德育的落地策略

把道德问题融入学科教学能增强代入感。语文课学《孔融让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有苹果,同桌没带水果会怎样。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回答,教师追问若同桌未帮过自己是否还分享,学生表示可能不会但愿意尝试,将抽象道德原则转为具体选择。

某小学劳动课开展“校园守护者”活动,学生轮流当“环保监督员”记录班级垃圾分类。曾乱丢垃圾的学生监督时被质疑,此后改正行为,从“被约束者”变为“规则共建者”,实现道德认知内化。

三、家校合作在德育中的深度渗透

家校合作难点在于让家庭成为德育延伸场景。某小学设计“家庭任务卡”,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每日一件小善事”,如帮邻居取快递等。家长反馈孩子看到楼道垃圾会主动捡并提醒家长,打破传统家校模式。

“亲子道德辩论会”也是有效方式。家长开放日,教师组织家庭讨论“是否告诉老师同学抄袭作业”,学生与家长观点不同,通过辩论,学生意识到规则与情面的矛盾,家长反思自身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强化了德育一致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实践

(一)情绪管理与道德行为的联结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易因情绪失控引发道德冲突。如,两名学生争夺足球场地推搡,原因是其中一人因父母吵架情绪焦躁。教师结合心理辅导与德育,教学生用“情绪温度计”识别愤怒等级,引导思考推搡他人能否解决问题,一周后,学生制定“球场轮流使用表”,约定冲突时先深呼吸三次再沟通,体现心理健康对道德实践的支撑。

(二)特殊群体的针对性支持

对于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德育要与心理补偿结合。某乡镇小学为留守儿童设“心灵树洞信箱”,一学生多次倾诉奶奶说自己是累赘,班主任家访后联合社工对奶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奶奶改变态度,该生在“夸夸墙”活动中获认可,攻击性行为减少80%,重建安全感与价值感。

小学德育有效性依赖“情感触发—情境体验—环境浸润—家校协同—心理支撑”的链条,多维度助推机制让道德教育融入儿童成长。

编辑:兰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