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塝镇:八项规定"落地生根",巧解群众"心头结"

2025-07-10 15:18  

"真没想到,拖欠一年的血汗钱,在调解室半天就要回来了!"前不久,蕲春县张塝镇农民工霍某林攥着刚拿到手的5600元工资,激动地给调解员深深鞠躬。原来,通过镇里新建的调解工作室,专业调解员仅用3小时就帮他追回了被包工头拖欠的薪资。这个暖心事,正是张塝镇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一剂"良方":八项规定指引治理创新

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过程中,张塝镇党委发现:群众最反感的不是"大贪大腐",而是"推诿扯皮"的作风问题。为此,镇党委以"转作风、办实事"为突破口,将矛盾纠纷化解作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创新打造"预防-调解-化解"全链条机制。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调解成功率提升至82%,重复信访量同比下降47%,群众满意度测评大幅提分。

三大妙招让"枫桥经验"焕发新生

第一招:立规矩——给调解装上"导航仪"

"以前调解靠拍胸脯,现在凭的是白纸黑字。"镇司法所干警感慨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矛盾纠纷化解更需制度护航。张塝镇从源头入手,首创"1+4"制度体系。1个总纲:《张塝镇“三所一庭一中心”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方案》,4项配套 :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案件分级处置流程、调解文书标准化模板、"以案定补"激励机制。

第二招:建平台——打造解纷"急诊室"

在张塝、孙冲两个片区,挂着"张塝镇人民调解工作室"牌子的建筑格外醒目。这里实行:"五心"服务: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细心调查、诚心调解、暖心回访。"三诊"机制:普通纠纷"门诊"即时调、复杂矛盾"会诊"联合调、疑难案件"急诊"快速调。

“有了片区调解室,我们受理的警情也多了一个调解渠道,很多邻里纠纷、家事纠纷案件通过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讲述家长里短,能更好地从根源上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做到事心双解、案结事了。”这是张塝派出所民警对调解平台最直接的感受。

第三招:强队伍——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

“现在调解不是和稀泥,得讲法、讲理、讲情。有些治安事件当事人已经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但是双方心结没有打开、赔偿没有谈拢,又通过法庭起诉,通过调解员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讲对错评是非,让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把双方从对簿公堂重新拉回到友好邻里。”这是张塝法庭干警对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评价。

张塝镇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方式,聘用一批熟悉法律政策、善于沟通协调、扎根基层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充实到各调解工作室。为提升调解员业务能力,张塝镇定期组织培训,内容涵盖法律法规、调解技巧、心理疏导等,让调解员既能“说得清法理”,又能“讲得通情理”。“以案定补”机制的实施,更让调解员干有动力、干有奔头。如今,这支专业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社区楼栋,用真心换真情,用耐心解难题,成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维护稳定的“排头兵”。

一组数字看变化

自2025年创新机制运行以来:张塝镇综治中心统筹向两个调解室移交各类纠纷28起,调解室自行接待受理纠纷2起,现已调解成功14起,调解不成功退回法庭、派出所依法审理、处置3起,正在调解中13起。已调处终结案件中调解成功率达到82%,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占比达79%,民转刑案件实现"零发生"。

作风建设的"乘数效应"

张塝镇的实践印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要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当干部作风实了,群众心气顺了,基层治理就活了。如今在张塝,"有矛盾找调解"已成新常态,这正是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绽放的生动实践。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07/63fad9c7f6205067f1afd2b76d6d77c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