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看守所的高墙与铁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却没能冲淡一份坚守的温情。十六载寒来暑往,民警袁万俊在这里度过了5840个日夜。他用脚步丈量监区的每一寸土地,用耐心化解一处处潜在的风险,将“忠诚履职”四个字,深深刻进了高墙内的朝朝暮暮。如今,鬓角染霜的他即将退休,而他要做的,是用扎实的行动,为自己的从警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11月2日,我们走近袁万俊,在他值守的最后一天里,读懂了这份跨越16年的坚守与深情。

最后一岗:晨光中的执着坚守
2日清晨7点,监区的铁门还未开启,袁万俊的身影已出现在交接班的路上,比规定时间提前了半小时。这是他保持了16年的习惯,即便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天,也未曾破例。
“袁叔,今天可是您最后一天在岗,歇着就行,这些活儿我们来干!”年轻民警小黄快步上前,想接过他手里的装备,语气里满是敬佩与不舍。袁万俊温和地摆了摆手,伸手接过那串熟悉的监区钥匙。那串陪伴他十六载的钥匙,早已被掌心的汗水浸润得锃亮,每一道纹路里都嵌着岁月的印记。
“在岗一分钟,就得站好六十秒。”他的声音平静却坚定。这句朴实的话,是他从警多年来从未动摇的准则。
和过去的每天一样,他的工作从细致的巡查开始。从监室门窗到监控设备,从消防设施到在押人员的状态,他的目光像探照灯般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里的每一处隐患,都关系着安全,不能有半点马虎。”他边走边跟身旁的年轻民警叮嘱,语气里满是坚定。
法治课堂:最后一课的深情嘱托
2日上午9点,到了固定的教育谈话时间。袁万俊没有把任务交给年轻同事,而是坚持要亲自完成,这是他从警生涯的最后一堂法治课。他熟练地打开电教系统,屏幕里映出他饱经风霜却目光坚毅的脸庞。
没有枯燥的法条堆砌,没有严厉的训斥说教,他像一位邻家长辈,聊起了自己16年里见证的人生起伏。
“我守在这里16年,守的不只是铁规铁纪的刚性,更是等着你们每一个人迷途知返的机会。”他说起那些重新回归家庭的在押人员,语气里满是欣慰;谈起那些因一时糊涂毁掉人生的案例,又难掩惋惜。
“法律的红线不能碰,家庭的牵挂不能忘,好好改造,出去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恳切的话语像春雨般浸润人心,让在场的在押人员纷纷低头沉思。

卸甲之后:烟火人间的朴素向往
2日中午休息间隙,同事们围过来,好奇地问他退休后的打算。这位在监区里严肃了半辈子的老警察,脸上瞬间漾起慈祥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透着暖意:“还能有啥打算?回家帮着带孙子,享享天伦之乐。再琢磨着包个小鱼塘,养点鱼,钓钓鱼,过过悠闲日子。”
话语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平凡生活的向往。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期盼着闲下来的老人,在岗位上却把连轴转当成了常态。16年里,他很少休满年假,逢年过节总是主动值守,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让给年轻同事。如今,终于要卸下肩上的重担,他最惦记的,还是家里的烟火气。
警号熠熠:一场无声的致敬与传承
2日下午5点,袁万俊完成了最后一次全监区巡查。当他走到值班室,双手捧着那串沉甸甸的钥匙,郑重地交到接班民警手中时,指尖的力道里,是16年责任的传递。
走出监区大门的那一刻,晚霞的阳光正好落在他胸前的警号“076578”上。这组数字在霞光下熠熠生辉,像一枚勋章,镌刻着他的从警岁月。他停下脚步,缓缓转过身,最后回望了一眼这片倾注了16年心血的监区。高墙依旧,铁门矗立,只是以后这里再不会有他清晨巡查的身影,没有他课堂上的叮咛。
没有鲜花,没有仪式。同事们早已自发在门口列队,目光深情而庄重,整齐地抬手敬礼。这无声的致敬,是对老战友16年坚守最厚重的认可,也是一份责任的传承。袁万俊对着大家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一步步融入晚霞里。
从军营消防战线到警营监管岗位,改变的是制服的颜色,不变的是“站好岗、尽好责”的初心。这初心,早已融入袁万俊的血脉,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也化作一道亮光,照亮民警前行路。
来源:黄冈日报
作者 何国顺 刘领
编辑 瞿慧一 何国顺
